本文目录一览:
培根随笔 论死亡全文
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对黑暗之天然惧怕因妄言传闻而增长,成人对死亡之畏怯恐惧亦复如此。无可否认,对死亡凝神沉思,视其为罪孽之报应或天国之通途,实乃圣洁虔诚之举;而对死亡心生畏怯,视其为应向自然缴纳的贡品,则属懦弱愚陋之态。不过在虔诚的沉思中偶尔亦有虚妄和迷信混杂。在某些天主教修士的禁欲书中可读到这样的文字:人当自忖,思一指被压或被拶痛当如何,进而想死亡将使全身腐烂分解,此痛有当如何。其实死上千遭也不及一肢受刑之痛,盖谓系生命之重要的器官并非人体最敏感的部位。故那位仅以哲学和正常人身份立言的先哲所言极是: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呻吟与痉挛、面目之色变、亲友之哀悼、丧服与葬礼,诸如此类的场面都显出死亡之可怖。 但应注意的是,人类的种种激情并非脆弱得不足以克服并压倒对死亡的恐惧;而既然人有这么多可战胜死亡的随从,那死亡就并非如此可怕的敌人。复仇之心可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连恐惧之心亦会预期死亡;而且我们还读到,在罗马皇帝奥拓伏剑之后,哀怜之心(这种最脆弱的感情)使许多士兵也自戕而毙,他们的死纯然是出于对其君主的同情和耿耿忠心。此外塞内加还补充了苛求之心和厌倦之心,他说:思及长年累月劳于一事之单调,欲撒手弃世的不啻勇者和悲者,尚有厌腻了无聊的人。即使一个人并不勇敢亦非不幸,可他仅为厌倦没完没了地做同一事情也会轻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帝国那些凯撒们面对死亡是如何面不改色,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仍然故我。奥古斯古弥留时还在赞美其皇后,“永别了,莉维亚,勿忘我俩婚后共度的时光”;提比略危笃之际仍掩饰其病情,如塔西佗所言:“他体力已耗尽,但奸诈犹存”;维斯帕芗大限临头时兀自坐在凳子上戏言:“看来这有益于罗马人民”,一边喊一边阴颈就戳;赛维鲁行将易篑时照旧发号施令:“若还有什么我该做之事,速速取来。”此类视死如归之列,不一而足。毫无疑问,斯多葛学派那些哲学家为死亡的开价太高,而由于他们对死亡筹备过甚,遂使其显得更为可怕。尤维纳利斯说得较好,他认为生命之终结乃自然的一种恩惠。死之寻常犹如生之天然,不过在幼童眼里,出生于死亡也许都同样会引起痛苦。在执著追求中牺牲者之不觉死亡就如同在浴血鏖战中受创伤之暂时不觉伤痛;由此可见,于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死亡之痛苦的的确可以避免,但尤其是要相信,最美的圣歌乃一个实现其高尚目标和期望之后所唱的那首“主啊,现在请让你的仆人安然离世”。死亡尚可开启名望之门并消除妒忌之心,因“生前遭人妒忌者死后会受人爱戴”。
[哲思/人物征文]培根论死亡---人类的心灵并非如此软弱
弗朗西斯培根,你生活在1561年到1626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现在的我处于2018年的中国,无论年代和距离都很遥远不相及。
印象当中无论是像你这样的西方哲学大家,还是现在的中国哲学学者,都具备超乎常人的智慧,但我想再高深的哲学思想和语言,总是要解决当下的社会和现实的个人思想问题,所以我跨越时间和距离来向你请教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都不太愿意谈论的问题--死亡。
培根你在随笔《论死亡》中说就像儿童畏惧黑暗一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听信了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有一本小说叫《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鬼怪却懂事而可爱,看来鬼怪并不是必然因素。
你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都说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包括亲人朋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世俗人而言,死亡是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论它。包括在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家人都表示不会去看它。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当明白了死亡发生的确定性和何时会发生的不确定性这个辩证问题的时候,就会对日常消费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你们西方人主动谈论所以会先透支再还债,而我们东方人不愿谈论,生活中量入为出,所以希望积攒钱财永远活着。这从我们古代的帝王热衷研究长生丹就可窥见一斑。
你说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伙伴帮助自己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之前心灵就先死了。就如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关注的是爱情,情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我们中国古代的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托之语言,寄之歌谣,同样荡气回肠。
死亡与生命同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死亡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会降临到贫苦之家,也不会远离富贵之人。自古以来,有很多王公贵族都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跟升斗小民一样,任由死神降临,变成黄土一堆。也许真正豁达的人,对生和死的态度是一样的,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活除了物质,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还有很多乐趣。富贵也不厌死,因为再富足的生活,也会让人疲惫。
培根你说一个坚定执著,有信念的心灵不会因对死亡的畏惧而陷入恐怖,而我们的古代圣贤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既知生,就不用畏惧死亡了。
你准备好了吗?你被迫要去从未去过的地方,死亡像一个提醒,让自己的心习惯于善良、慈悲、清醒和理智,最重要的是不再有遗憾。当一个人不太执着于诸如表扬、批评、得或 失这类事情,当一个人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感到太多困扰,也不会因为受到关注而过于激动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就算不再怯懦?
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功名利禄,不管看起来多么宏大 ,可在永恒的时空里,也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面对死亡,许多事情也许可以释怀。人一生追求的本来就应该是全面地、充分的发展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君子不器。都说君子按理行事,心地光明磊落,从不算计别人,又与世无争,看人看物多看到好的一面,爱人、助人,又知天命有限,不惜图不该得到的富贵,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快乐,不坦荡呢?而小人则为物欲所捆绑,希图富贵、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又不畏天命,得到之前,拼命想得到,得到之后,又生怕失去,因为得之不以其道,必然担心报复报应,如此往往复复,自然心无宁日。而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我们普通人心境又会如何呢?
所以你才会说人类的心灵是最坚强的堡垒,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在人类短短的一生当中,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流失,它静静的流淌着,不因你对它的重视或轻视就停下它的脚步,那我们能做的就是时时想清楚自己这一阶段、这一刻、这一年龄段,这一天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从而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去好好的把握它、珍惜它。对吗?
谢谢你培根。你的思想会继续影响很多很多代人去重新思考生或死的意义。
《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研读培根的观点
《论死亡》一文中培根的观点是:其实死亡本身并无所谓可怕不可怕,因为你真的死亡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而你知道的时候,你还没有死亡.培根在文中引用了一句话:与死亡俱来的一切,比死亡更骇人.这也说明了他对死亡的观点.
附原文:
二 论死亡
成人之怕死犹如儿童之怕入暗处;儿童底天然的恐惧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对于死的恐惧亦复如此.当然,静观死亡,以之为罪孽底工资,通往另一世界的去路者,是虔诚而且合乎宗教的;但是恐惧死亡,以之为我们对自然应纳的贡献,则是愚弱的.
然而在宗教的沉思中有时亦杂有虚妄和迷信.在某种苦行僧底自戒书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言辞,说是一个人应当自己思量,假如他有一指底末端被压或被刑,其痛苦是如何;由此再想那使人全身腐败溃灭的死亡其痛苦更当如何.实则有多次死亡底经过比一肢之受刑其痛苦尚轻:因为人体最生死攸关的器官并不是最敏于感受的器官也.那位仅以人间哲学家及世人之一的资格说话的古人说得很好:“与死亡俱来的一切,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朋友哭泣,墨绖及葬仪,诸如此类都显得死底可怕.
值得注意者,是人心内的各种感情,无论多么薄弱,没有一种是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怖的;既然一个人身旁有这样多的侍从,都能打败死亡,可见死亡不算是那样可怕的敌人了.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之;荣誉之心希冀之;忧伤之心奔赴之;恐怖之心先期之;不特如此,我们在书中还读到奥陶大帝自杀之后哀怜之心(感情中之最柔者)使得许多人也死了,他们之死是为了对他们底君上的同情并且要做最忠心的臣子的原故.此外塞奈喀还加上了苛求和厌倦两事.他说:“试想你做同样的事已有多久!不止勇者和贫困者想死,即厌倦无聊者亦想死亡”.一个人虽然既不勇敢,也不困穷,然而为了倦于屡次作同一的事,也会寻死的.
同样值得注意者,是死底来临在豪杰之士底心上所引起的改变是如何地小,因为这些人好象到了最后的一刹那仍然是依然故我似的.奥古斯塔斯大帝死时还在赞颂他底皇后:“永别了,里维亚,请你终身不要忘记我们婚后生活底时光”.泰比瑞亚斯至死仍然作伪,如史家泰西塔斯所谓:“泰比瑞亚斯底体力日渐衰退,但他底作伪如故”.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
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底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